2011年11月23日星期三

(轉貼)溫州沒有企業家?

文章轉至BNET 商業英才網

中學語文課本曾經這樣介紹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具有極大諷刺性的喜劇,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

中國之所以是個「神奇的國度」,就在於它不斷用一幕幕精彩紛呈的真實故事來變現那些只有在小說等虛構作品中才能出現的情節。最近發生的溫州企業家跑路事件就是例證。一個本來做眼鏡的老闆,因為看著光伏產業的風風火火而眼紅,一舉向這塊完全不熟悉的領域投入了幾個億的資金。最後資金鏈斷裂,不得不「玩消失」。而這背後的利益相關方,就包括高利貸者。

在溫州,放高利貸的人被稱為「老高」。這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群體,他們其實是和當地靠實業起家的先富創業者交織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很多做實業出身的創業者都願意把積累的一部分財富拿出來,交給相應的代理人打理;同時,誰缺錢了,可以向他們借高利貸,圈子裡的朋友再予以擔保。據說,這次溫州不少跑路的企業家其實本身都沒什麼問題,而是因為給別人做了擔保,導致銀行大張旗鼓地上門討賬,最終切斷了溫州企業家一向引以為榮的信譽標籤。當然,這是另外一個話題。

溫州人一直以來被稱為「東方猶太人」,他們嗅覺敏銳,行動迅速,吃苦耐勞,重視家族傳承等等。多年來,媒體喜歡拿出一組組數字來說給外國人聽,比如全世界xx%的襪子產自溫州、全球xx%的打火機來自溫州,而講給國人的時候,溫州人的彪悍形象更是讓人聞之色變,比如溫州炒房團、溫州炒煤團,甚至還有組團炒大蒜的......

唯品會創始人沈亞和洪曉波同樣來自溫州,但是一個自幼移民法國,一個很早就南下廣州。他們曾對我們說,如果一直在溫州創業,就很難做互聯網公司了,「溫州那種氛圍與新經濟是絕緣的。」

先靠實業賺錢,然後再用賺來的錢去投資,這就是相當一部分溫州企業家的生意路徑。事實上,無論是美國人還是歐洲人,大多也是這麼玩的。不同之處在于,歐美人把實業看做主業,投資是副業,而溫州人則完全相反:在上海看完樓盤直接就去內蒙找礦,至於老家車間裡的襪子或者眼鏡,早已被視為「後娘養的」。

喬布斯辭世後,國內創業圈子最熱烈的討論就是為什麼中國很難出喬布斯式的人物,其實喬布斯的一句名言早就給出了答案,大致意思是:我不喜歡那些把IPO當做公司最終願景的創業者,真正偉大的創業者必定心懷一個夢想。那些跑路的溫州創業者也有夢想,只不過是一種投機的夢想。「投機」不成蝕把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