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9日星期一

跨產業「創」+「造」配對計劃2017

由「創意創業會」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創意香港」)贊助的跨產業「創」+「造」配對計劃2017於今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今屆配對計劃的內容。
今屆跨產業「創」+「造」配對計劃將繼續夥拍香港貿易發展局,於​2017年​5月19​至20日的「創業日​」展覽活動中,設立跨產業「創」+「造」配對館,展示參與今屆配對計劃的75位本地設計師的作品,以表揚香港原創設計力量,同時協助本地設計師與工商企業作跨產業合作。
參與今屆配對計劃的其中40多位本地設計師今日在發布會現場,率先展示他們的最新創作,品種豐富多元化,包括﹕手工藝品、服飾、飾物、畫作等。
其中,研點設計的燈飾產品不論日或夜、開或關,都可為空間營造不同氣氛和增添活潑色彩。燈光的設計有助舒緩緊張情緒和減壓,鮮豔的外型令人賞心悅目。
1
2015大中華傑出設計大獎得主施德燕創作的BEEBIPEACE系列用童心帶出歡樂去鼓勵身邊的人。品牌主角「QQ不倒翁」擁有一雙閃亮的眼睛和不倒翁的身體, 鼓勵大家去追求夢想,像不倒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
2
此外,卡通品牌「動漫王國」及「萌犬家族」以「愛創作、創作愛」為口號,至今已獲得多項大獎,包括「最佳新晉品牌」優異獎、香港授權業大獎2016、中國十佳新銳動漫IP、中國IP授權會2016玉猴獎。
3
本地插畫師陳順康通過數碼及傳統手繪插畫和淡彩式漫畫,表達對世界的關心,讓人有所啟發。
4
另外,3D Vision 作為創新的平面製作媒體公司,結合圖像和精確計算,巧妙地令平面圖像產生立體化效果,帶來視覺新體驗。
5
Wing Art Workshop通過他們創作的Aubergine Story」裡兩名女孩──Lolo(路路)和Hoihoi(海海)的生活趣事,為大家帶來歡樂。
6

Timid & Ange以全手作繪本畫風創作了關於一隻膽小的熊寶寶和一隻憤怒的兔子的童話故事,透過牠們的經歷反映現實社會中一些兒童的感受。。
 7
同場,曾為SONY、Samsung、3CE、Godiva、蔡卓妍CD設計插畫,並與香港冬季購物節及結婚節多個品牌合作的香港著名插畫師Tiffanycheetah將透過畫作表達她對人生意義和追尋夢想的看法,希望讀者能積極地面對人生種種挑戰,尋找快樂的竅門,為世界發放正能量。
8
知名設計師司徒偉平帶來的HAPPIPLAYGROUND有同樣正面的信息,一系列不同性格的公仔為地球帶來歡樂,亦為設計師司徒偉平帶來不同機構如Watsons、Giordano等的合作。
9
從事繪畫及藝術工作的卓意匠的插圖作品充滿孩子朝氣及玩味風格,藝術畫作亦受私人收藏家喜愛。
 10
Chikatetsu的水彩作品新奇古怪,色彩斑斕,當中傳遞多個信息,有家庭融和、面對困境、抱緊信念等。自2015年起,其插畫專屬之Instagram帳戶在短短兩年間已吸引過萬粉絲。
11
「天行健」電動輪椅乃香港科技園培育公司--天行動力科技有限公司設計及製造的產品。 最具特色之處是只需少於傳統輪椅三分之二的空間自轉轉彎;置於其內部調控機械可以令使用者在斜坡上駕駛時保持平衡。特別適合香港環境。
12
今屆跨產業「創」+「造」配對計劃除了參與「創業日​」活動外,還在展覽會前後舉辦宣傳簡介會﹑專題講座﹑實務工作坊﹑「創意腦震盪」和與企業家導師作實踐交流的創意友導活動等,讓參與配對計劃的設計師學習商務談判與生意之道,以加強其品牌產品的曝光率,達到最終的生意配對效益。
跨產業「創」+「造」配對計劃已踏進第7年,今屆籌委會主席傅備斌先生表示計劃自首辦以來一直獲「創意香港」的贊助,以及多年來獲香港貿易發展局、各界機構​及香港創意業界的​鼎力支持,配對成功個案年年遞增,活動成效顯著。他期望今屆配對計劃能繼續推動不同世代、不同背景人士的創業夢,讓香港成為「創意創業之都」。
跨產業「創」+「造」配對計劃_專題講座s
跨產業「創」+「造」配對計劃希望持續為本地設計師提供與顧客互動的商貿平臺,加深其對本地市場需求的認識。設計師可分析顧客的口味變化,從而微調及優化產品,為日後的品牌發展建立穩定而深遠的基礎。
關於創意創業會
「創意創業大賞」源自於城市青年商會一個擁有超過​二十年歷史的頒獎活動。大賞嚴謹選出具創意的香港企業,以表揚「創意創業」的肯定,參賽得奬者提供的服務或產品,做到以心為改善社會生活作出貢獻。
創意創業會由「創意創業大賞」得奬者組成,作為一個非牟利的團體,致力加強推動香港、中國內地及海外的「創意創業」精神及商務教育,並與政府及其他團體合作,讓有志創業人士能夠分享得獎者的經驗及營商策略;協助創業人士面對困難和提供意見,提升香港的競爭能力。本會努力推動「創意創業大賞」得奬者履行對社會的責任,令會員及公眾人士達致雙贏,並冀望於未來10年內,推動香港成為全球領先的「創意創業之都」。
關於創意香港
「創意香港」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09年6月成立的專責辦公室,重點工作是推動香港創意產業的發展,包括統籌政府在創意產業方面的政策、管理政府用作推動和加快香港創意產業發展的資源,並與業界緊密合作,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創意香港自2011年起贊助跨產業「創」+「造」配對計劃。
免責聲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僅為本項目提供資助,除此之外並無參與項目。在本刊物/活動內(或由項目小組成員)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均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通訊及創意產業科、創意香港、創意智優計劃秘書處或創意智優計劃審核委員會的觀點。
以下為本計劃簡介,在網站尚有更多歷屆計劃介紹,歡迎瀏覽。
-跨產業「創」+「造」配對計劃2017項目簡介-
由創意創業會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資助,香港貿發局為場地夥伴,殿堂公關為執行機構的跨產業「創」+「造」配對計劃已經踏入第七年頭了。
有賴各界機構及香港創意產業界的鼎力支持,配對成功個案按年遞增,活動成效顯著。當中跨產業「創」+「造」配對會更是盛況空前,成功為多個企業及創意產業家進行配對,推出不同跨產業的項目。同時,透過舉辦多元化的專題講座、成功案例分享會、新聞發佈會、創意友導計劃等支援活動,創意創業會有效地協助創意產業家提升實際的商務技巧,及加深其對市場需求的了解,間接協助企業培養優秀的創意產業家,以增加企業與創業產業界之間的合作機會。


2017年5月23日星期二

「個人資料」的定義及六項保障資料原則

「 個人資料 」 指任何與一名在生人士直接或間接有關的資料,而透過這些資料可切實可行地確定某人的身分。個人資料亦必須以紀錄形式存在 (例如文件或錄影帶),並可以再製成副本。關於個人資料的法律定義,可參閱 《個人資料 ( 私隱 ) 條例》第2條 。
日常生活中個人資料的例子包括姓名、身分證號碼、電話號碼、地址、性別、年齡、職業、薪金、國籍、相片及醫療紀錄等。
私隱條例於 1996 年 12 月 20 日正式生效。條例適用於任何收集、持有、處理或使用個人資料的人士,當中包括私營機構、公營機構及政府部門。概括來說,條例規管個人資料的收集和使用方式,並防止任何人因濫用個人資料而侵犯到他人的私隱。
根據香港現行之成文法及普通法 ,只有個人資料受到 私隱 條例的保障。 《 香港人權法案 》第14條 訂明 “ 任何人之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得無理或非法侵擾,其名譽及信用,亦不得非法破壞。”但是,私隱條例並無涵蓋個人資料以外的所有私隱問題。

私隱條例訂明的六項保障資料原則
任何人士或機構在收集、持有、處理或使用 個人資料時,必須遵守條例 第4條及 附表1 訂明的六項保障資料原則。(註: 被收集個人資料的當事人稱為 「 資料當事人 」 ,而收集他人的個人資料的人士或機構則稱為「 資料使用者」。)

第一項原則 ─ 收集個人資料的目的及方式
個人資料必需要為合法目的而收集,收集目的亦須直接與使用該等資料的資料使用者之職能或活動有關 。所收集到的資料足夠便可,而不應超過有關目的之實際需要。
個人資料須以合法及公平的方式收集。舉例,盜用他人的銀行戶口紀錄或信用咭資料,便屬於用不合法的方式去收集個人資料。如果某人 / 機構蓄意用誤導的手法來收集個人資料,便屬不公平的收集方式。舉例,如果一間公司藉著招聘活動去收集求職人士的個人資料,但其實無意招聘任何人,而只是用招聘的藉口去收集資料,那麼該公司就是用不公平的手法收集個人資料。
向個別人士 (即 資料當事人 ) 收集個人資料時,必須告知他們下列事項,包括:
  •      該等資料將會用於甚麼目的/用途;
  •      該等資料可能會轉交予甚麼類別的人;
  •      當事人是否有責任(或只是自願性)提供該等資料 ;
  •      若當事人不提供該等資料所須承受的後果;及
  •      當事人有權要求查閱及改正該等資料。

第二項原則 ─ 個人資料的準確性及保留期間
資料使用者必須確保所持有的個人資料是準確及最新近的。如資料使用者懷疑所持有的個人資料並不準確,就應該立即停止使用有關資料。資料的保存時間,不能超過使用該等資料而達到原定目的之實際所需。

第三項原則 ─ 個人資料的使用
除非得到資料當事人的「訂明同意」,否則資料使用者不可以改變個人資料的用途,而只可將資料用於當初收集資料時所述明的用途 (或與其直接有關的用途)。「訂明同意」是指資料當事人明確及自願給予的同意。

第四項原則 ─ 個人資料的保安
資料使用者必 須採取適當的保安措施去保護個人資料。他們必須確保個人資料得到足夠保障,以避免有人在未獲准許或意外的情況下,去查閱、處理、刪除或者使用該等資料。

第五項原則 ─ 資訊須在一般情況下可提供
資料使用者須公開 所持有的個人資料之類別 (不是資料內容) ,並公開其處理個人資料的政策及實務。最佳做法是制訂一份「私隱政策聲明」,內容可以包括有關資料的準確性、保留期、保安、使用、如何處理由資料當事人提出的查閱資料及改正資料要求。

第六項原則 ─ 查閱個人資料
資料當事人有權向 資料使用者查 證是否持有其個人資料,以及有權要求獲得有關資料的副本。如發現副本內的個人資料不準確,則有權要求改正有關資料。
資料使用者 須在法定的 40 日內,依從有關查閱資料及改正資料的要求。如未能在指定時限內處理,亦須在 40 日內作出回覆及述明理由。


2017年5月18日星期四

遲到「冇市場」 罰企「勁搞笑」?

本文章轉自《信報》專欄「有『橋』未為輸」
「例遲。」
「講極都遲。」
「話極、鬧極都遲。」
在遲到心理學上,「例遲」可一般被稱作CL,即是:Chronically Late。做人、做事始終都是同一句,遲到「冇市場」。
沒有錯,某些人經常偶有遲到,可能有其苦衷、原因,甚至是難言之忍,但若然某人本身經常遲到,兼且藉口多多,反而把遲到的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最後發現自己所做的例遲動作既「冇市場」,久而久之,更會變成社交或職場表現上的包袱。

損害個人品牌
相信平日在企業、學校、家庭以至日常的社會圈子,上司與下屬、教師與學生、父母與子女以至朋友之間等,一大磨擦每總離不開其中一方經常「玩遲到」,連帶令到周邊的人不但要經常呆等,影響到工作或事情的進度,更每每「阻住地球轉」,為別人帶來諸多阻礙或不便,而遲到者卻每每甚少會角色對調,好好易地而處。
為什麼有些人好像擁有特權般特別喜歡「玩遲到」,妄顧別人呆坐等你所浪費的時間和青春,相信箇中原因,總離不開以下幾點,包括:
1.沒有時間管理意識和技巧;
2.沒有自律和自我推動性;
3.沒有尊重別人的時間和感受;
4.沒有留意慣性遲到不但「累街坊」,最終也影響到自己的形象和發展機會;
5.沒有留意例遲的行為,每每是一些自己平日沒有太為意的反叛心理反射。
其實不守時是建立個人品牌(Personal Branding)的大忌,因為起初大家約法三章,講明大家要在什麼時間出現,若然其中某人不守之前的時間承諾或協定,在某程度上當然就是「爽約」,確實極容易失信於人,很容易影響到別人對自己的觀感和評價,尤其是影響到個人品牌的信譽或商譽。

令公信力盡失
以信譽而言,正所謂見微知著,一個人的可信度每每建基於某人出來做事,是否每每「下巴輕輕」,說就天下無敵,做就無心無力,皆因連自已的時管和自律能力也做不好,真的很難令別人把重要的事情或職務放心地交託自己去做。
在職場及商場上,絕大多數的企業和客戶也相當看重時管,尤其是員工及提供服務者經常「玩遲到」,會大大削弱某人或機構的商譽。
故此,預早一點、預鬆一些、以防萬一例遲、會遲  ,既是有效時管,也是個人品牌建立的重要竅門之一。
「遲到好過冇到」一度非常流行,但若果套用到職場或其他社交場合的話,經常遲到不但損害個人口碑或自我形象,久而久之,別人更會當自己「冇到」,皆因公信力盡失,給人留下「扮大姐、大爺」、「不守時」、「不尊重他人時間」、「不理大會遊戲規則」以至「不合作、不合群」等負面印象。
當然,「遲到」也可以有「遲大到」或「遲細到」之分,可是「遲就是遲」,若果某機構或他人一直把時管,尤其是把「遲到」看得極重的話,每每也有機會給別人「入位」,甚至是「斷正」地玩排斥或針對。
換言之,人與人的磨擦,不少時候也是因遲到而起,故此遲到確實「冇市場」,愈懂得執靚個人的時管表現和品牌形象,向「遲大到」或「遲細到」嚴厲說不,就是「出來行,減少要還」,減少給別人在背後說自己不是的極實用方法之一。

改變心理因素
當然,有不少人喜歡「玩遲到」,來來去去也可能是基於以下一些「遲到心理學」因素。故此,若要扭轉「例遲」的壞習慣,真的不能不向以下的「心理virus」對症下藥,例如:
1.心理上有點反叛,一向不太跟大隊或遊戲規則做事;
2.壞習慣成自然,約人總要遲些少或多多才覺安樂,甚至是理所當然;
3.怕預鬆、預早到,心理上好像蝕底了給別人或老闆般(尤其是勞資雙方一直關係緊張);
4.每次遲到也是藉口多多,歪理或大話連篇;
5.平日習慣了做事,趕頭趕命才倍覺快感, 因此在心理和行為上,習慣了例遲。
綜合而論,若要影響或推動別人不再例遲,最重要的是要令對方自省地知道後果,皆因「針刺到肉才知痛」 。故此罰錢、罰企這些「勁搞笑老橋」只能取得短期外來作用,被罰者可能未必認同或知道做錯了什麼,真正口服心服,尤其是對於「人要面,樹要皮」的成年人而言。

2017年5月16日星期二

三大潛力行業 新鮮人起薪二萬

寒窗苦讀二十載,在公開考試中擊敗競爭對手,熬完三、四年大學,來到六月,大學畢業生陸續投入職場。求職市場上職位眾多,工作待遇、前景不一,到底甚麼工作才算得上「筍工」? 

本刊今期綜合職場達人、人事顧問意見,聚焦三大極具潛力的朝陽行業:數碼市場營銷、會議展覽及物業管理作深入報道,冀為準畢業生引路。 

近年數碼市場發展蓬勃,卻嚴重缺乏市場營銷及資訊科技知識兼備的專才,造就掌握資訊科技的人才,薪酬水漲船高。本港會議展覽屬亞洲區龍頭,亦是商家及文化藝術界人士進出內地的門戶,極需大量具文化藝術知識的從業員,投身其中,前景甚佳。另外,人手需求有增無減的物管行業,近年服務進一步邁向專業化,畢業生循晉升階梯而上,不難平步青雲。 

搵工不應只著眼薪金 
踏入6月,二萬多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完成最後一個學期的考試,陸續投入職場。有人力資源顧問認為,畢業生不應?眼於薪金,應該放眼將來,尋找「筍工」。 

筍工三元素 提高職場價值 
中原人力資源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萍表示,不少大學畢業生心目中的「筍工」,是不辛苦、時間穩定、不用外勤、沒有壓力、薪高糧準。但她直言這種想法不切實際,「現實根本沒有這回事!」 

周綺萍認為現實世界中的「筍工」,其實是「Package」好的工作,即是薪金高、福利好、前途好、晉升機會佳。她認為一份「筍工」,應具備晉升、Exposure(曝光)及培訓機會,這三項元素均有助提升員工的職場價值。 

初投身職場的大學畢業生,普遍月薪為一萬至一萬三千元,差距約一至三成,不少畢業生傾向選擇薪金較高的職位。周綺萍說:「一家公司,給你良好的Exposure、培訓、鍛練,可能兩三年就升職,十年後薪金可達數萬元。所以要比較的,絕對不是當下的一、二千元。」她認為,畢業生不應過於看重眼前薪金,應作長遠打算。 

實習、暑期工 有助獲青睞 
六月暑假伊始,是大學畢業生的搵工高峰期,周綺萍認為,精英畢業生為數不少,要覓得一份晉升機會佳的「筍工」,除了要有優良成績,亦要在軟技巧上(Soft skill)多下工夫,「僱主明白,一個人讀書叻不代表能幹。」 

她指出,畢業生在學時曾參加境外實習計畫、打過暑期工,均能證明自己的軟技巧及工作能力,「儲下這些履歷,在見工時,僱主一定問你的Exposure,否則問都無得問,獲聘機會就會大減。」她說,求職時向僱主詳述清晰的事業展望、預期晉升階梯,有助獲得僱主青睞。 

藍海策略 尋找職場捷徑 
去年暑假,香港研究協會訪問逾千名三十五歲以下、擁有專上學歷的人士,結果顯示超過八成受訪者,特別是應屆畢業生,認為職場競爭激烈。 

應屆畢業生若想繞過「人滿為患」、競爭激烈的行業,走上職場晉升的捷徑,其實可考慮一些發展潛力大、競爭較小的「筍工」,展開「職場藍海策略」,開闢職場新領域。 

九十後需摸索職場 
初投職場的「九十後」大學畢業生,常被批評「坐唔定」,工作數月便辭職。周綺萍認為,當年「七十後」、「八十後」的畢業生也是這樣,非「九十後」畢業生的獨有特徵。她估計,造成此現象的成因,是由於讀書與工作環境不一樣,年輕人一時間未能適應,需要在不同的職場上摸索,累積人生經驗,「他們通常對第一份工作不滿,多次轉工後,就會面對現實。當對工作環境、社會了解加深,知道『到處楊梅一樣花』,就會改變自己去適應。」但她坦言,「九十後」畢業生的流失率,確實比上幾代高。 

數碼市場營銷 薪金勝一籌 
約於2000年,市場營銷的主要戰場,由傳統電視、電台、報章雜誌,陸續轉戰到互聯網,2007年iPhone出現,更改變了整個市場營銷生態,公司將市場營銷的預算一分為三,分到傳統、互聯網及智能電話三個營銷戰場上,同時衍生了嶄新的數碼市場營銷工種。數碼營銷員需要理解傳統市場營銷概念,更要抓緊發展一日千里的數碼營銷潮流。由於具數碼科技技術的市場營銷員極度渴市,有業界人士指,畢業生入行五年,月入可達五、六萬元。 

策略得宜 隨時以弱勝強 
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互聯網,身兼香港管理專業協會導師、香港市務學會副主席的創智市場策略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凌羽一先生認為,網絡市場營銷(I-Marketing)是數碼營銷的一部分,內含四大元素:互聯網營銷(Internet Marketing)、融合營銷(Integrated Marketing)、智慧營銷(Intelligent Marketing)、互動營銷(Interactive Marketing)。他指出,以往市場營銷以傳統廣告掛帥,今天則講求策略性計畫及執行方式。 

作為數碼市場營銷員,必須能夠運用facebook、EDM(Email Direct Marketing,電郵直接營銷)、SEO(Search Engine Optimisation,搜尋引擎優化)、Blog Marketing(網誌營銷)及手機程式營銷等技巧。凌羽一認為,以往成本數十萬元的營銷策略,所帶來的宣傳覆蓋效果,於數碼營銷僅花十數萬元就能做到,如成功利用病毒式營銷(Viral Marketing),更能達到「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果。他表示,若小型公司在數碼市場營銷策略得宜,隨時「以弱勝強」,搶佔大公司的生意。 

月薪二萬起跳 五年經驗達六萬 
凌羽一認為,數碼科技一日千里,在大學?所學的傳統市場營銷知識,追不上數碼市場營銷的發展,老一輩營銷員亦未能適應迅息萬變的數碼市場,數碼市場營銷員因而變得非常渴市。凌羽一說:「一家中小企,最少有一名數碼營銷員,規模大些的公司則有兩、三名,保守估計業界欠一萬幾千名人手。」他表示,一般市場營銷員,入行月薪為一萬三千至一萬四千元,如擁有數碼營銷技巧,月薪二萬元「起跳」,五年以上經驗者,更可達五、六萬元。 

資訊科技、統計學畢業生吃香  
數碼營銷發展潛力極佳,要成為一名稱職的數碼營銷員,數碼市場推廣公司PRIZM總經理侯晉熙認為,必須具備傳統的市場營銷知識,更要有市場觸覺,對任何事物均感興趣。他指出,數碼市場營銷員不一定「樣樣精」,但始終需要接觸各行各業,而且商業社會潮流、環境轉變快,故須經常接收最新的市場資訊。 

傳統營銷方法,如於電視、報章落廣告,效果不會即時見到。但透過數碼營銷,facebook專頁有多少個「讚好」、男女比例、年齡、瀏覽量等數據即時更新,營銷效益立竿見影。侯晉熙表示,數碼市場營銷工作,需要處理大數據、應用新科技,故擁有資訊科技或統計學位的畢業生,會有更大獲聘機會。 

會展業黃金期 極具發展空間  
會議展覽行業正踏入黃金時期。香港為外國進入內地,以及內地邁向世界的門戶,是舉辦世界級會議展覽的熱點。未來西九文化區逐步落成,展覽將與文化及藝術結合,需要大量展覽及文化藝術知識兼備的從業員,迎合展覽行業的發展。畢業生宜趁早入行,獲取更多工作經驗,建立「江湖地位」。 

業務增長迅速 長工兼職皆缺 
亞洲國際博覽館首席營運總監及署理副行政總裁劉克華表示,近年會議展覽行業增長迅速,以亞洲博覽館為例,於2012年,十個展館全部租出的日數只有八天,去年勁升三倍至二十七日,預計今年將上升至五十二日。以他所知,其他會議展覽場地,同樣錄得明顯增長。 

他表示,會議展覽的旺季為「春秋二季」,期間人手供求尤其緊張,如「秋季」旺季開始的九月,每日人手需求達三千人。他強調亞洲博覽館一年有二百多日「Event day」,餘下時間需要進行場館維修保養,實際上沒有淡季可言。 

他指出,當中不少職位為兼職,在長期人手供應緊張下,所有會議展覽工種已出現「長散工」現象。他引述2010年的調查指,會議展覽行業衍生了六萬九千多名從業員,如加上兼職職位,相信數字會更高。 

西九刺激需求 政府牽頭育才 
劉克華說,香港的會議展覽行業,於亞洲區內具有「江湖地位」,相信西九文化區未來陸續落成啟用,對會議展覽,尤其涉及藝術文化的展覽,將會帶來正面刺激。 

去年度的《施政報告》中提到,因應西九文化區落成啟用,人才需求殷切,政府會額外撥款一億五千萬元,於未來五年加強培訓藝術行政人員。今年度的《施政報告》亦提到,隨?西九部分場館的工程展開,會繼續積極推動藝術教育及培育人才。 

具文化藝術知識 前途一片光明 
近年除了傳統的藝術館及展覽中心提供文化藝術展覽,不少商場亦提供場地予文化界人士及藝術家展示作品,IVE工商管理學系高級講師楊學賢說:「很多商場陸續舉辦展覽,服務人手一定不足,近三、四年以來,新增的職位需求達一萬個。」 

他預期,展覽行業將離不開文化藝術元素,「如舉辦畢加索畫展,從業員起碼需要懂得藝術欣賞的基本理念,如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等。」他指出藝術知識對工作有幫助,「與客人討論時,會有『同聲同氣』的感覺,工作上較順利,客人對你更有信心。」他認為從業員如能擁有一定的文化藝術知識及經驗,前途一片光明。 

趁早入行 建口碑助淘金 
劉克華指,畢業生入行月薪為一萬至二萬元不等。雖然此行業沒有偏好聘請哪門學科的大學畢業生,但劉克華表示,由於此行業涉及的工種範圍大,包括市場營銷及工程等工種,修讀市場營銷、工商管理及工程學科者,求職時會較具優勢。 

他表示,大學畢業生可以拾級而上,循主任、經理、高級經理、助理總監、總監晉升,「標青」者,有機會進入管理層。 

良好口碑對會議展覽從業員非常重要,「合作過的,會再找你合作,知道你搞過哪個展覽,甚至會主動找你合作。」楊學賢說:「做開這一行,得悉哪個展覽由誰統籌,就知道誰有冇料到。」 

他表示,外國參展商想打入內地市場,內地參展商亦想衝出亞洲,預計未來五年,香港的展覽行業地位將會更加鞏固。他指出設計營商周(Business of Design Week)、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Clockenflap音樂及藝術節等活動舉辦成功,證明香港舉辦文化藝術展覽的能力及質素,將來配合完善配套及人才培訓,行業極具發展空間,並會推高人手需求。 

物業管理專業化 人手需求有增無減 
無論經濟起跌,物業管理行業人手需求均有增無減。隨?社會發展及人們的要求提升,物管行業愈趨專業化,從業員需懂得保安、服務、資產管理、法律等知識。政府打算為行業建立發牌制度,業界均表示歡迎,相信有助推動行業專業化。修讀物管及工程課程的畢業生,入行更具優勢,起薪點可達一萬八千元。 

未來十年需五千督導人員 
香港房屋經理學會會長葉志明說,物業管理行業於香港有四、五十年歷史,最初由美孚新?、太古城等大型屋苑開始出現。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以及日益複雜的法例實施,促使物管行業專業化。 

時至今日,住宅和商廈離不開物管,葉志明說:「今日所有大型屋苑,均有專業團隊進行物業管理工作。就算是單幢樓,也涉及很多法例,業主不能漠視,否則會被政府控告,或者發生意外,會蒙受損失。」他表示,物管工作不限於保安、清潔及維修,亦涉及資產管理、處理法律問題、停電及爆水渠等突發事件的危機處理。 

政府早前承諾,未來十年將會提供四十七萬個公、私營住宅單位,加上市民對物管質素的要求亦愈來愈高,葉志明估計,物管行業需要八百名經理級或以上的專才及四、五千名督導級的從業員加入,才可應付未來十年的人手需求。 

物管、工程生求職佔優 
信和管業優勢聯席董事關志華表示,目前業界人手不足率達到雙位數,「老實說,人們一向不踴躍投身物業管理行業,特別是工程工種,坊間各大小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亦搶去部分投身物管的工程師。」 

他說,大學畢業生投身物管業,可以選擇助理主任,入職條件並無學科規限,但修讀有關物業管理課程者會佔優,入行月薪約一萬二千至一萬三千元。修讀屋宇設備或電子工程學科者,可循助理工程師職位入行,月薪達一萬七千至一萬八千元。 

發牌制度提升專業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早前表示,物管公司及從業員,在協助業主妥善管理物業方面,擔當著重要角色,但現時沒有劃一標準規範物管及從業員的資歷要求。政府正積極設立《物業管理服務條例草案》,並表示業界對《條例草案》反應正面。 

《條例草案》分為三部分:物管公司的發牌制度、物管從業員的發牌制度及監管局的設立。 

關志華及葉志明均對《條例草案》表示歡迎。葉志明認為,物管行業進一步邁向專業,是「一定的進程」,大學學位、有關單位的資歷認可及行內工作經驗,是物管專業化的「必然發展」。 

關志華本身加入物管行業已四十年,這些年來見證行業想方設法吸引人入行,不斷聘請人手,就算經濟環境惡劣,也從未裁員,他認為人手有增無減是物管行業的特質。 

他指出,各物管公司均想留住人手,必定為大學畢業生訂出具前景的晉升階梯;為了應付高流失率,薪金調整亦較其他行業快。

全文:www.sme.gig.hk/2017/05/freshgrad

2017年5月11日星期四

逆境自強再創明天

Silhouetted people strolling on beach at sunset, Venice Beach, California, USA
夢想人人有,能夠天從人願固然美滿,但願望落空的例子其實比比皆是。阿森也曾登上「夢想號列車」,他從辦公室助理開始,投身室內設計,再轉戰資訊科技業,最後自立門戶,代理國際電腦品牌,事業可算是一帆風順。年過半百的他,本已屆退休之年,卻首次遇上重大挫折。一場金融海嘯吞噬了他一手建立的事業,被迫「中途落車」,走上破產之路。
驟然變得一無所有,阿森一度要靠綜援度日,潦倒至「無米落鑊」的境地。為保一家生活,他不惜放下老闆身段,報讀物業管理課程,希望找到一份保安工作,儘管工作性質與自己性格並不相配。就是因為肯走出這一步,讓阿森意外地發現再培訓局原來有更多適合他的課程。
阿森知道自己的技能及優勢在於豐富的電腦行銷經驗和人脈網絡,於是報讀了再培訓局的「網絡工程人員文憑」課程,計劃在資訊科技業重整旗鼓。畢業後,阿森獲一間電腦公司聘用為市場主任。資訊科技業本應是年輕人的世界,但阿森成熟的處事手法和豐富的工作經驗卻能大派用場。在上司及年輕同事的支持下,他的「夢想號列車」重新啟動
你可能會說,阿森的經歷不過是另一個「獅子山下」式的奮鬥故事,但我看到其中有「三不」值得與各位朋友共勉:
不斷嘗試:因應環境變化,阿森不斷作多方面的嘗試,努力求變。年輕時的他藉著進修涉獵不同的行業,既累積經驗又廣結人脈,為創業奠下基礎;甚至在事業失敗的時候,他也不忘尋找不同出路,重新振作。
不作依戀:阿森在逆境時沒有眷戀過往做「老闆」的風光歲月,面對現實,保住生活,再謀出路。這份能屈能伸的態度,正是戰勝逆境的必備質素。
不忘自省:人生總有起落,一時的挫折,未嘗不是日後成功的養分。阿森經歷破產,朝不保夕,但他沒有放棄自己,反而汲取經驗,剖析形勢,檢視自身條件,發揮優勢,並加倍努力學習新知識和技術,為自己創造全新的價值。
金仔語錄:

成功沒有捷徑,但成功路上卻每有障礙。遇上困難必須保持冷靜、堅定信念、靈活應對,整合和發揮自己的長處,從而開創新機遇。
撰文:吳家光,BBS

僱員再培訓局(ERB)行政總監

本欄由今期開始,將刊載一系列「僱員再培訓局傑出學員」的真人真事,並由ERB代言人:「金仔」精靈點評他們的成功秘訣。(www.erb.org
>> 以上內容由Recruit提供

2017年5月9日星期二

Say No 不會得罪顧客?!

日常工作中該說「不」的時候很多,怎樣 ”Say No” 才是委婉有禮,能明示原則,又不讓顧客覺被冒犯呢?看以下2種 Say No 的情況:

.不懂時,就說「這不是我的強項」。
(得罪版)I am sorry I can't help you. (不好意思,我不能幫你。)
(有禮版)Sorry but that isn't my strong suit. Let me take you to my colleague, who is a professional and happy to help. (不好意思,那不是我強項。讓我帶你去找一位專業的同事,他很樂意幫助的。)
解釋:如顧客問一些商品知識或意見,卻非你所長,與其回答 ”I can't help” 這樣不近人情,不如用 ”that isn't my strong suit” 婉拒,讓顧客明白原因。並安排解決方法。

.預留機會,下次幫忙。
(得罪版)I'll think about it later. (我會考慮一下。)
(有禮版)I can't help right now, but I'm happy to help you with something else later. (這次不能為你效勞,但以後有機會的話,很願意在其他事情上幫忙。)
解釋:你樂意幫忙,但實在無暇兼顧,不妨誠懇告訴顧客你的意願。
撰文:Florence Suen
著名倫敦聖三一學院認證英語導師,多年職場英語培訓經驗
如對商業英語有提問,歡迎到 www.exelang.com/workplace-english 留言

全文:www.sme.gig.hk/2017/05/sayingno

2017年5月4日星期四

職場中箭系列之—攻破人際 防火牆

孫立民博士,盈力僱員服務顧問首席顧問,擁有逾15年僱員服務顧問經驗,擅長幽默手法授課,曾為超過400間公私營企業及政府部門提供培訓及管理顧問服務。
職場如戰場,進場前,人人都要武裝自己,然而在衝鋒陷陣擴大領土之餘,也得提防中伏。所謂「明槍易擋,暗箭難防」,Recruit請來盈力僱員服務顧問首席顧問孫立民博士,為各位打工族拆解各式各樣的職場暗箭,使大家能夠大方得體地應對各種辦公室政治。

中箭個案
新人K剛入職半年,從以下種種蛛絲馬跡,令他感覺被整team人排斥:由上工第一天至今,同事都沒有回應過他的「早晨」,更沒有約他出外吃lunch;工作上,初到貴境的他不熟悉公司運作,鼓起勇氣向同事請教時,他們都會故弄玄虛。細心觀察下,K發現整team人分為多數和少數兩個黨派,互相針對。由於他一返工便曾向少數派成員請教公事,多數派從此排斥他,惟少數派不知何故也不接納他。最近,他發現坐在旁邊的同事將文件疊高,有如牆壁一樣,刻意劃分楚河漢界,情況愈來愈嚴峻。

攻破人際防火牆4部曲
第1步:自我反省

孫博士說:「新人不應只顧埋怨同事『恰我係新仔』,同事針對自己,未必一定是對方出現問題,可能是自己有問題,如不小心講錯說話或態度不客氣,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又如自己工作欠效率,令整個工作流程有所延誤,因而引起同事的不滿。久而久之,他們就可以『入位』,對你進行集團式排斥。但除非同事們本身心懷不良動機及『爭上位』,否則他們一般都不會主動組織起來排斥你。故此應先行自我反省,拆解同事排斥自己的原因。」作為公司的其中一員,大家應盡量減少一些可能會被排斥的言行舉止及表現,以免被同事們群起欺凌。

第2步:辨認邊緣黨員
細心觀察,辨認出兩個黨派的邊緣成員,這些邊緣分子一般對敵對派系沒有十分強烈的看法,大家可以主動向他們表示友好,找機會跟他們建立關係,從而「撬鬆」黨派的成員關係。

第3步:社交禮儀建關係
孫博士建議大家可透過幫忙搬運文件物資、每天主動打招呼、主動邀請他們吃lunch、見到同事咳嗽就主動問候一下等做法來嘗試打破隔膜。他說:「向對方表示關心,他們起初未必會領情,但大家要保持應有的社交禮儀和耐性;而最容易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就是認同對方的能力,如見到同事迅速地完成工作,可讚賞對方做事有效率,也可向對方請教箇中秘訣,當同事感覺被認同,就會較容易放下芥蒂,願意與你溝通。」

第4步:掌握有效話題
建立關係的重點在於大家要有共同話題,孫博士說:「大家可跟本身有子女的同事談及報讀幼稚園、小學的事情;又可跟男士談政治、投資等話題;跟Y世代同事當然可談論新手機。另外,健康話題可說是人人適合的題目,如自己患有膝痛或腰背痛等,可向同事請教一下治療的偏方,一般人都喜歡扮專家為你指點迷津。透過傾談,同事會對你認識加深,有助打破彼此之間的隔膜。」

不埋堆也能生存
每個辦公室的工作文化皆不同,有些關係融洽團結,也有些關係疏離缺乏溝通,新人入職後,要細心觀察整個部門同事之間的相處文化。孫博士認為在職場上,不一定要埋堆才能生存,保持中立態度及社交禮儀,盡量與同事建立友好關係,也能在辦公室生存下去。「同事間可否成為朋友這個問題困擾很多打工族,其實同事間只要保持良好的工作關係,使工作能暢順運作,也無須強求要成為好朋友,對於跟同事『夾不來』,實在不必過分介意。」

職場中箭信箱
如讀者正面對職場中箭而不知如何應付,歡迎電郵至workplacesos@yahoo.com.hk,孫博士會為大家解答。
>>以上內容由Recruit提供